M574-想參加國中國文教育論戰

今天剛好看到上個週末,學測國語文寫作題目「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引發了一些國中國文教育的論戰,我沒有看很多篇評論,因為沒甚麼時間看,但是就很想表達一些看法,

有篇作品先提到了1960年代晚期,政府實施九年國教的歷史,當時對於「中學國文課程」應該如何設計,當時的教育從業者有一些爭辯。師大教授沙學浚認為,為了保留中華文化,國文教育只能是「國學教育」;反之,國語實小校長王玉川認為現代教育理論重視的是理解與應用,因此國文課程應該要增進國民的「語文技能」,諸如溝通表達、邏輯分析、應用寫作等等。

如果目的是要提升台灣人「使用而非應用」中文的程度,也就是語文的基本能力──溝通,譬如演講能力、辯論能等說的表達能力與聽力等,以及文本分析能力(能把各種文本聽或讀懂),而非「應用能力(包含文學)」,至少有兩種路徑,一種就是改變現有的國文教育內容,另外一種就是增加新的科目。相關的內容在我以前的文章中有提到:

學生心聲:提升應用中文程度一定得刪減文言文嗎更新時間: 2017/09/07 16:19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170907/CL5SQJX4CHH3HPC2ZF2GD3OLHY/

還有這篇轉貼是怎麼回事,改一大堆內文: https://chapmao52i5.pixnet.net/blog

如果要更改國文課的內容的話,那就勢必增加上國文課的時數,對應新增加的內容也需要對應增加數量的教職人員,那都不是短期可以達到的事情;另外一個方案就是增加新的科目,像是很多人提到的法國高中有上哲學課的事情,或是之前舉的例子,愛因斯坦考蘇黎世理工學院時也有考文科-法語、政治學……等,類似我們的學測。但是增加新的學科也會增加學生的上課時數,我們常常抱怨的就是學生的壓力太大,因此只要和增加時數相關的內容都要加以考慮。並且上面舉的例子,一個是高中(法國教哲學);一個是大學(愛因斯坦考蘇黎世),既然講台灣的教育那就是一體的,討論國中國文教育就要考慮到高中也有排相關課程的時數,就要一併考慮在內,而不是好像切割國中和高中教育(甚至國小教育),變成所有的教育內容責任都要由國中國文來負責,這是莫名其妙的。

因此我認為應該討論幾個面向,一個是將時空背景回到1960年代晚期,政府實施九年國教的歷史,當時對於「中學國文課程」應該如何設計,也就是「國文」這個科目本質的問題;另外一個則是「國文課程」是否已經包含「國文課程批判者」所批判的問題的內容。

「國文課程批判者」常批判的有下列幾點:國文教育缺乏哲學、國文教育充斥美學、國文教育缺乏批判。國文教育是否缺乏哲學?這點我是完全不予以認同的,有國文老師說,中華文化中最流行的兩家就是儒家和道家,當然有人會說我們是台灣文化,不是中華文化。台灣文化有哪些內容,譬如原住民文化、新住民文化、閩南人文化、客家人文化......等,可以討論,但他一定有一定量成分的中華文化。我家是閩南人家庭,我學劍道的台灣國手舅舅就說:"我們本來就是中華文化。"我的表弟甚至說(他們家好像是外省人):"我們本來就是中國人。"當然如果和我一樣自認為是台灣人,其實現在因為政治正確,台灣人是指原住民,和我一樣是閩南人好了,我們不是中國人,但是台灣文化還是有一定比例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主要的兩家說得志就做官;不得志就歸隱。這是在課程中所有的學生都清楚知道的,沒有一個讀過國中的人不知道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的事情,他的行為就是偏向道家。因此學生自己都知道自己要選擇偏向道家的放下,或是和儒家一樣知其不可而為之,沒有人說你一定要達成自己的目標,或是要你一定要選擇與世無爭的生活。那都是個人選擇的。洪笑曰:「鐘鼎山林(做官或隱居),各有天性, 不可強也。」我就有遇過國文老師很不欣賞陶淵明,明顯的這老師就是偏向儒家思想的老師。所以哲學的內容國文課本中是有,而且還很廣泛,我幾乎可以說所有的概念,都可以以中華文化中的名句舉例。只不過我們的國文課本還算是中立,他提到的哲學概念屏除了怪力亂神,或是像陰陽......等偏向玄學的部分。因此我認為國文課本中的哲學教育當然是足夠的,以哲學的三大領域而言,他屏除了比較玄學的形上學之外,倫理學中有中華文化特有的倫理學關係,但又不失批判,譬如高中國文課本<原君>中,古中國哲學家黃宗羲就認為連桀、紂這樣的君主,還有人認為湯、武不殺他們為不當,並且認為伯夷、叔齊希望周朝君主不要攻打商朝的故事是妄傳的。可以知道國文課本中有中華文化特有的倫理學之外,他其實也有批判的內容,有些古中國哲學家純粹以中立的角度批判了傳統固有的某些倫理學內容和歷史。

而這也只是古中國哲學/古中國思想中內容的一小部分,譬如相較於西方的哲學,東方因為儒家的緣故而比較入世,柯文哲曾經說過:"孔子最大的貢獻就是人本主義,很注重此生此世,但是缺點就是逃避死亡。台灣的醫生常被說無法面對死亡,但事實上中華文化就是逃避死亡的問題。......不過,人本主義的缺點是逃避生死問題。柯文哲說,東西方醫生面對病患就不同,以前去美國實習時,美國醫生會直接告知病患罹患絕症,他們相信死後的世界,因此接受死亡的概念。 — — 2015年3月13日,台大文學院舉辦「台大哲學桂冠獎」,邀請台北市長柯文哲到場進行主題演講。"西方哲學家休姆也認為人在死後還會有來生的理論視為「最不合理的迷信」。所以你說這是缺點,但是其實他也是優點。而且我認為此篇演講奇怪的是,中華文化並不只有儒家思想,所以也有接受死後世界的思想和宗教,不知道柯文哲為何這樣講?其他很多內容也都有中華文化的特色,但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比較偏向"語文"而不是"哲學",所以被省略了,譬如相較於西方常常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思考觀點來說,國文當然不會教的戰國時代的陰陽家鄒衍就曾經創立的「大九州說」。他認為,儒家所稱的中國只不過是全部天下的九分之一。中國是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分為九州,就是禹的時候劃分的;而中國之外還有八個州,都被大海環繞,每個州又分別分為九州,而且由於方位偏遠,各個州的語言、風俗都不一樣。他這個理論以現代的眼光看來格外的先進,有如預言,不像中國古代自以為旁邊的都是番國;也不像西方國家認為自己以外的其他國家都是未開化的一樣。

故以我自己的淺見,我對古中國哲學/古中國思想不是很有研究,但是我是有發現,他的內容是有哲學的,而且還不少,不但有哲學,還包含有中華文化獨特的倫理學,並且也不失有批判,譬如<原君>,國文老師也提過對於孝道也有批判-大杖則逃;小杖則走。因為雖然因為中華文化特有的孝道所以犯錯接受父母懲罰,但是父母氣在頭上會做傻事,因此如果拿大杖反而逃走才是孝道,以免自己被打成重傷,父母後悔。(這裡頭就隱含人在氣頭上會失去理性做出後悔行為的現代結論)其他批判的文章像是"歷史翻案文章"(你沒教歷史看要怎樣批判)也不少,實在是不了解為何有人說缺乏哲學?並且說道哲學,要注意的是,中華文化以儒家為主的出世的思想,這也是他的特色。像是這次的考題「冰箱就是XX」,請填入適當類比。也算是一種簡單類比能力的訓練,或許台灣的國文老師喜歡看某一類的類比是沒錯的,但是那是國文老師的問題,並不是國文教育的問題,改良的方法就是放寬給分的標準,使得依文章的寫作風格而有多元的給高分的情形,而不是一定只有怎樣寫才可以給高分(你改教哲學還不是一定怎樣寫比較高分),這樣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不要說沒有孝道的歐美國家開始重視孝道,台灣自己反而學外國把自己的文化給丟掉了。

我印象很深刻的,好像是高中課本"呼蘭河傳"其中一個故事提到迷信的害處,那個地方認為"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是"猴精附身",一個發作的少女一直被潑熱水的慘狀。另外一篇忘記是不是琦君的作品,他提到一個跟著主人商隊出去工作的主角在一個據點,有一個女僕之類的和他有情愫,但是他們互相喜歡卻沒有男方主動表達情意,結果隔年來那女方已婚,對他有一種躲避的情傷感的文章。這對高中的我來說,都是很深刻的哲學,以至於我今日還無法忘懷。

另外把台灣人缺乏批判能力、理盲又濫情"歸功"給國文教育,這更是強詞奪理。放眼世界,哪一個國家的國民不是缺乏批判能力,理盲又濫情?這是因為資訊傳播的進步,網路的發達所造成的副作用。或許手遊的氾濫,所以用功學生和不用功學生差距拉大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要注意不少手遊都是中資公司做的[1]。一般人本來就相信自己相信的,因此在世界各國,上至總統,下至人民上超市,都有人帶頭不戴口罩,甚至還有新冠肺炎(俗稱:武漢肺炎)不存在的陰謀論者,這不是缺乏批判能力、理盲又濫情是甚麼?網路的發達,使得大家都看自己本性喜歡看的東西[2],這也是自然的,外國的國文教育是否和我國一樣?當然不一樣,因此把台灣人的缺乏批判能力,還有理盲又濫情"歸功"給國文教育,根本就是為賦新辭強說愁。台灣或許因為飽被批判的李遠哲時期的教改,使得台灣的大學錄取率超高,人民聽得懂疫情指揮中心的指揮,所以使得疫情的控制比較好[3],你相信嗎?這是我聽國文老師說的。

[1]2020/06/07 18:17:00錢都給中國了!台灣手遊收入前10名…竟有8個是「中資」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757674

或又有人說,國文教育中包含了太多的美學教育。這也是中華文化的特色之一,中華文化重視五育並重:德、智、體、群、美。美育包含了美勞/美術課,也包含了國文中的美學。如果認為國文中的美學所佔的比例太多,可以調整,譬如上面提到的哲學性國文文章的數目、批判性思考的國文文章的數目、現在提到的美學性文章的數目......等,可以以一定的比例加以調整。也不要說甚麼外省人和本省人比例的問題,能抓老鼠的都是好貓,或許因為政治正確的關係,也是可以讓兩種比例1:1,但是以個人的經驗來說,那些課文不太會考,因為不同的出版社選的台灣作家的文章不同,你要就規定哪幾篇文章,但是這可能會破壞台灣作家定義的多元性,不然就依照專業台灣文學出題老師認為那些台灣作家重要來出題,讓每年那幾題台灣文學的分數變成很難拿分,純粹看學生的"台灣文化"素養來看學生能不能拿到那些分數,理論上重視台灣文化的話,就應該這樣考。但是這對於有升學觀念的人而言會發現,這樣變數更大,每年考運決定考不考上的因素更大。不然,支持台灣文化的人,你認為要怎樣體現台灣文化的教育?我看來可能「台灣文化」獨立一科比較好。

並且,說國文教育中美學內容偏多,台灣的暢銷書中美學的排行很低這應該也不是算一個問題,學生有沒有美學素養,未必會體現在購買書籍上面,台灣人本來就不太有看書的習慣,這或許有很多因素影響,我認為其中一個因素可能是經濟問題,錢都不夠怎麼會想要買書?在這樣少的人之中,買書的目的可能就不是文學欣賞了,再加上現在很多文章都可以在網路上看到,直接認為美學教育沒有體現在書籍的銷售量上,我認為有些歸因的謬誤。就我自己而言,我以前都不玩電腦遊戲,因為我的腦中有一個遊戲,他有所有人種族和人物在裡面,因此我認為所有的電腦遊戲都是不完整的。這不代表說我不喜歡玩電腦遊戲。另外就是"實踐"的問題,國文課本中很多夜遊的文章,像是我個人很喜歡的蘇軾記承天寺夜遊[4],我不會常常去看那篇文章,因為看那篇文章的時候只是會有一種經驗的共鳴,我比較常的是"實踐",看甚麼文章?直接晚上出去走走,我想大多數的台灣人也是如此的,所以我曾經去年在高雄市的一家全家便利超商外遇到一群台灣的學生,他們聊天聽起來是從高雄縣市分離前的高雄縣來的,就像是大學的時代,期中考考完同學會去夜唱或是去墾丁(我和他們不同掛,我通常考完試會整理筆記),或是出社會以後大家一起聚餐喝啤酒之類(我也和他們不同掛)。

因此最後要談談「國文」這個科目本質的問題,或是更廣義的說「考試」本質的問題,或是說「教育」本質的問題。在我以前的文章已經申論過,「教育」一定包含兩個部分,「考試」完就可以忘記的;「考試」完仍然要記得的。因此我認為「教育」的成功與否,可以判斷於「考試完仍然要記得的東西」(譬如邏輯與理性)有沒有教給學生?

「考試完仍然要記得的東西」有沒有教給學生,這不是「國文」的問題,是「所有科目」的問題,因此分配好給每一科該教的內容之後,「國文」該教甚麼?自然就可以得到答案,「國文」包含「文化底蘊」是理所當然的,為甚麼?因為「108年歷史課綱」唐朝以前都當作古中國歷史帶過,也沒有教三國歷史[5],這個責任不是落到「國文」身上是落到誰的身上?

「國文」身為一個「考試科目」,不可避免的他會有他的功能性,也就是「篩選考生用的東西」,自然而然,他會教一些可能「沒有用」,但是「可以用來篩選考生的東西」(所有的科目都如此)。因此如果某些內容他是「可以用來篩選考生的東西」,即使他「沒有用」,也可以被接受存在於「國文課程」之中。並且,相較於其他科目而言,國文有讀有分,他其實像是考生的朋友吧?即使認為「國文」的本質,會影響某些考生,譬如「理科」好,「文科」(「國文」和「英文」)不好的學生,這也不是問題,可以讓那些考生有特殊的通路(「特殊選材」[6]),或是把「文科」變成「門檻制」,也就是及格就可以(當然國文相關科系可以不要當門檻,譬如中文系、中醫系......等。)。只要「文科」能完成他所具有的使命即可,也就是要包含「考試完仍然要記得的東西」和「篩選考生用的東西」即可。入學應該保持「多元」,不要忘了,外國的天才通常都是通才,他們的理科和文科同時都很好的,像是台灣的醫師,或是愛因斯坦考蘇黎世也有考法語和政治學......。這是我在慘淡的高中與屏師數學系歲月,苦惱於天才與凡人的不同時,像是光明一樣指引我一個方向的「多元智力論」給我的啟示,當然這只是一個巧合。

「考試完仍然要記得的東西」就「國文」來說,自然包含上面說的「古中國哲學/古中國思想」、「中華文化」、「美學」。論者也就不要批評說「國文」含有太多的「考試完就可以忘記的東西」和「美學」(其實常常是「可以用來篩選考生的東西」)了!(國語文大考集中在感性抒發與冷僻詞彙。)而老實講「古中國哲學/古中國思想」老實說教的還太少,但是以「現世主義」來說,算是很足夠了。而且別忘了,現在已有「特殊選材」,不要把文科拖累的優秀理科學生全部怪到文科身上。當然或許還是有理科滿好的人會被文科拖累,我們不能放棄他們,繼續想辦法。

一些基本的古中國哲學/古中國思想中就有出現的觀念,「名」的觀念,現在很多人犯的毛病,就是混淆了不相干的相同名字的東西,「中國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不等於「中國文化」,所以說到底那些在反對的人,可能事實上自己在反對甚麼也不清楚吧!想要去中國化應該是教導「中國文化不代表中國政體」[7],而不是逢中必反。

自稱為台灣人的人,你對台灣了解多少?你是否了解台灣的歷史?你是否了解台灣的地理?你是否了解台灣的文化?你了解台灣的詩?你了解台灣的哲學?如果你不了解,那,台灣人是甚麼?

即使你了解以上所有台灣的內容,那你所說的那些內容,究竟是不是包含縱的繼承[8]?還是你所說的那些內容,純粹只是橫的移植呢[8]?[9]因此邏輯上應該「保有文化的最低文言文量為前提,以教育出能當作科學載體的語文能力與基本溝通能力為目標進行國語文教育」

至於語文的社會功能中,思想哲學如上我認為是有的,語文技能中的邏輯分析/批判性思考/媒體識讀、溝通表達、應用寫作(論說文、抒情文、記敘文、紀實/寫實、批判……等等不同的社會功能)、語言技能(比如簡報、分析、自我推銷等)、當代人文社會思潮、口語表達、現代生活......等,我則認為歸因於國文教育實在有些問題,就如哲學理性論的說法而言,人天生就有理性,懂一些東西,要不要思考是看個人,思考的訓練主要是在理科,或是如上所言,國文中有一些批判性文章或是翻案文章也可以當作訓練,主要是看學生個人是不是有把理性用在批判自己所看到的假新聞與現象之上,也就是有學以致用,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不能說是國文的問題,就我所知,大多數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對於社會脈動、國際局勢,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這一部分是因為,理性不是完全由國文一科負責,要不要用他是看學生個人,學生本人有些會自己去注意,而這些學生常常就會被考試的時勢題給篩選出來,不然你認為國文能取代理科來訓練邏輯分析/批判性思考/媒體識讀嗎?另外他們有些能力好的學生,讀書行有餘力,所以可以去看課外讀物也是一個原因之一;或是讀的偏的學生,所以這裡要區別「當代人文社會思潮、現代生活……等,是要由學生自己去涉獵(類似自己因為愛台灣所以看台灣的相關資料),還是說這些內容真的應該由國文所教導?可以看看外國是怎樣教導?由甚麼科目教導?但是謹記不要全部學外國,我們有自己的特色,就如同早期醫學系分數遠遠超過牙醫系,所以台灣的醫學很健全一樣。抗煞和今日的新冠肺炎,第一線人物其實都是早期台灣醫學系的佼佼者。(就後醫而言,我認為後醫可以取得多重專長的學生,因此可以雙軌制,不用學外國全部後醫制)」。

中立的立場,集眾人之智,居上位者與下位者分享知識,都是

因此,由於國文中有思想哲學和批判寫實的訓練,體現在應用寫作(論說文、抒情文、記敘文、紀實/寫實、批判……等等不同的社會功能),要想辦法改善的就是論說、抒情和記敘文的教學百分比問題,就考試而言,考論說文是比較划算的,這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分析過。

最後溝通表達、語言技能(比如簡報、分析、自我推銷等)、口語表達......等,這的確是國文應該負責並且比較弱的部分,可以看怎樣解決?其中一個辦法是快畢業時,課程以簡報、自我推銷為主;低年級像是國小時,以溝通表達、口語表達、分析教育為主

我本身國文不算好,但是喜歡有想法就給他記錄下來就是了。

參考資料與出自國文教育的相關概念(不要放在文章中以免減少可讀性):

[2]小人從其小體

[3]孔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4]記承天寺夜遊 / 記承天夜遊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5]劉邦不見了!國二歷史以後沒有「三國」 唐朝之前的政權交替全刪光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2009080001/%E5%8A%89%E9%82%A6%E4%B8%8D%E8%A6%8B%E4%BA%86%EF%BC%81%E5%9C%8B%E4%BA%8C%E6%AD%B7%E5%8F%B2%E4%BB%A5%E5%BE%8C%E6%B2%92%E6%9C%89%E3%80%8C%E4%B8%89%E5%9C%8B%E3%80%8D%E3%80%80%E5%94%90%E6%9C%9D%E4%B9%8B%E5%89%8D%E7%9A%84%E6%94%BF%E6%AC%8A%E4%BA%A4%E6%9B%BF%E5%85%A8%E5%88%AA%E5%85%89

[6]特殊選材-一種新的入學方式

[7]台灣人在國民黨來台前早已有中國文化

延伸閱讀:

中華文化不等於儒家思想:

一些對台灣教育的看法:

[8]民國六零年代,對於現代詩的爭辯, 曾有過「縱的繼承」與「橫的移植」的兩派論戰

[9]這口氣是學高醫唯一創辦人杜聰明醫師:「像它(漢醫學)以哲學理論來進行病理的解說,由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實在不得不說是極其幼稚的。由實際的角度而言,非常明顯地,它的解說和方法是一定無法應用到現代醫學上的,而且絕對沒有這種需要。是以,我所感到有興趣的問題是,對於西醫臨床專家做出正確診斷後的每一個疾病,漢醫會如何地試著解說?或者應當給予什麼病名?究竟那是全然錯誤的解說呢?還是說,即便解說是錯誤的,在實際治療時,難道就完全沒有任何助益嗎?在這些之外,在漢醫的醫經學中還有下列具體的例子,像是關於人身血脈經絡骨髓的記述,疾病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症狀的淺深劇易緩急新故氣火、還有風寒暑濕燥火這六門等等的術語,究竟相當於現代醫學理的什麼意義?作為診斷學的話,望聞問切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在脈學上,脈的浮沈、乃至緩緊、遲數、滑濇等分類的價值,漢醫病名與現代醫學的病名之間的對照與比較。換言之,要系統地研究並科學地批判漢醫法的病理論、醫理論、症候論與診斷學, 以此來提供整理漢醫學的實際資料。」

杜聰明醫師也算是我的典範之一,可能因為他也是家父的典範。因為小時候家父說他們學教的創辦人杜聰明先生年輕時因為政治理念用霍亂弧菌去刺殺袁世凱的事蹟。只不過近年來才知道他一見鍾情的人,後來的杜太太竟然是基督徒,如果這個台灣本土的典範,傾心的人是個本土的台灣姑娘,那我覺得更有台灣人英雄的味道。

國文教育 中華文化 國學教育 語文技能 台灣文化

「國民語文能力」

語文的社會功能 思想哲學、語文技能

語文技能: 邏輯分析/批判性思考/媒體識讀、溝通表達、應用寫作(論說文、抒情文、記敘文、紀實/寫實、批判......等等不同的社會功能)。

語言技能(比如簡報、分析、自我推銷等)。

當代人文社會思潮、口語表達、現代生活

202102032105, 4, 67, 108, 114, 121

--

--

吳宗聰 (Tsung-Yin Wu)

寫寫日記、哲學、中國哲學、科學理論、科普和評論的Blog. blogger帳號tsungyi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