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19-深切檢討台灣的教育

吳宗聰 (Tsung-Yin Wu)
6 min readApr 6, 2019

--

新聞曾經說過,台灣的大學生工作和大學科系相關的只有40%[1],也就是說很多人大學讀的東西和後來工作是沒有相關的。這樣的原因當然很多,其中之一可能是學用落差,現在社會需要的職缺,沒有足夠大學有相關科系來給大學生選填,因此大學生讀的科系大多是和目前市面上的職缺不相干的科系,因此出來的工作自然和大學所學相關性不大。以自己為例似乎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是我其實都好像有興趣,只不過感覺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作而不是樂趣就很痛苦。

[1]04:102014/05/25 中國時報 台大調查:適合大學生專業工作僅4成 學用落差大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25000304-260114?chdtv

另外一個原因和興趣或許也有關係。理論上,一個學生如果選的大學科系是他很有興趣的科系,它自然就會讀的很好,因為天份加上興趣,興趣是很強的催化劑。有了很的程度之後,出社會自然也是找相關的工作,並且能力加上興趣,也可以有很高的成就。台灣是不是這樣呢?只要看大學生所讀的科系和他的興趣有沒有關係就可以知道,想當然爾,大多數人讀的科系不是他們的興趣。2008年報紙曾經給出50%這個數據。[2]有沒有更新的資料我就不清楚。

[2]2008–01–26 就讀科系 近半大學生不喜歡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85207

但這裡要強調的是,很多網路上的資料都叫人不要由興趣來選大學科系,也就是由"出路"來選大學科系,請GOOGLE"大學科系 不是興趣",怎樣決定還是要看個人。

但這樣的數據或許過於表面,就個人的經驗,很多人雖然工作和大學科系沒有關係,但是由於讀好的大學,有能力上的訓練,因此找工作沒有問題。也就是說,個人沒有統計的觀察下,有發現同樣是工作和科系沒有相關,學校越好的,找工作月沒有問題。

但是既然如此,我們還是要探討大多數學生科系不是自己的興趣是怎樣的問題。之所以會這樣,很明顯的是找出路好的工作,也就是為了生活為導向而不是以追求真理與知識為導向。我想這沒有問題,很多國家的人都如此,但華人有沒有特別明顯我就不清楚。

小時候聽人家說猶太人很注重教育,沒有感覺到甚麼,但是長大以後發現猶太人書讀的高的人真的是超多的,而他們的家境都不錯,很多都是經商致富, 丘成桐曾經說過:

”我參考了歷史上著名學者的生平,發現大部分成名的學者都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人的成長規律很多,原因也很多,相關的學術觀點也莫衷一是。但是良好的家教,無論如何都是非常重要的。童年的教育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重要的,啟蒙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它往往奠定一生事業的基礎。”

真的不少偉人和名人,他們父母的教育真的都怪怪的,至少和我所知道從小到大聽到的不但不同,而且差很多...。當然他們個人特質也是怪怪的,譬如牛頓,茹素又終生未婚,真的像是一個和尚,他就一輩子埋在研究知識裡,我們也不會希望教出這樣的兒女,這樣一個國家就亡國了。科學史上之所以充滿這樣的怪人,或可用唯物論的篩網來解釋,他們就是因為聰明,然後又有研究的狂熱,所以才可以在知識上有所突破,自然就會名留青史。一般人人不要說不夠聰明了,又沒有對知識的狂熱,根本就不可能和那些被篩選出來而名留青史的人競爭,說自己發現該好好讀書研究一個領域的時候是幾歲了?我看很多人其實都沒有想過要做這樣的目標...。

這樣的人即使有天分和狂熱,也需要有環境來支持他,也就是父母認同他們兒女去發展他有興趣的,譬如當父母到小孩在研究遙控汽車,不會叫他去背書而打斷他之類,就這樣任由他去發展,所以他就在他興趣的方向取得了高的成就。而父母之所以能給予他環境,又必須在經濟上沒有問題,這樣的經濟可能是因為經商,甚至累積了幾代的成果而達到的。

也就是說,台灣的教育和外國比起來,或許一直強調賺錢,無止境的教育兒女要賺錢,一代接一代,所以都在賺錢,沒有辦法有高的學術成就。當然日本統治下要我們讀醫或是農,而不是基礎科學可能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然而歷史上的那些偉人,他們也是累積財富,但是到了某一代時,看到他們一個兒女對某一樣東西情有獨鍾,就停止了功利的教育,而讓他們隨著興趣發展,因此他們可以發展興趣成成就,成為名留青史的偉人。這種為真理和知識犧牲金錢的選擇,即使在一流的天才也是如此的,愛因斯坦就曾經說過:

科學是個美妙的東西 — — 如果無需靠它維生的話。

如果我再次成為一個展望人生的年輕人,我不會選擇成為一個科學家、學者或是教師。我寧可去做一個水管工或是小販,盼望著在當前的環境裡,可以找到些許獨立自主的空間。

如有來世,我會選擇做個商人。

假若我不是物理學者,那我可能會是音樂家。我時常會想到音樂。我生活在音樂的白日夢裏,我從音樂來看我的生命,……我從音樂裏獲得生命中最多的快樂。

即使是一流的科學家,背後的辛酸似乎也不是我們以為的那麼光鮮亮麗。

但以上四個原因似乎不可以如此輕易的帶過,尤其是環境和天分間的關係,看偉人傳記可以發現,很多偉人不要說是聰明而已,基本上是天才或是怪物!有那樣的天分,但是沒有環境和社會制度去有系統的挖掘他們,他們就會沒沒無聞一世,或許我們的制度缺乏挖掘台灣天才的系統,自己讀書時就遇過一個亞斯柏格症(亞氏加保症)的學長,他鍾情於數學,即使現在已經成為藥師,就做著維生的工作來支持他算數學的生活,他以前在學校讀生理學的時候很奇怪,他可以把原文書背起來,這並不是一般讀生理學的方法,但智商的確和記憶力有關係,他似乎就是這種不出世的天才,他98年考後醫時只準備一個月就差一分進口試,而他也是因為經濟放棄了興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可以見得他將也要埋沒他那深不見底的才能。而他一個人或許還沒有甚麼!我好奇的是台灣這樣的學生有幾個?歷史上有幾個?我們浪費了多少這樣的人?

我們埋了多少具有興趣而有潛力發展成大師的學生?或許就如同古人所說的三不朽,歷史是給那些人留名的,因為興趣而義無反顧的研究和學習,在這些人之中只有少數的人會成功;而我們讀歷史時只會讀到這些留名的人是多麼的有天分並且為了知識和真理義無反顧,永遠不會知道那些沉默的大多數,和他們一樣為了知識而犧牲人生,最後一無所有的人們不為人所知,也沒有人屑知道的故事。

--

--

吳宗聰 (Tsung-Yin Wu)

寫寫日記、哲學、中國哲學、科學理論、科普和評論的Blog. blogger帳號tsungyi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