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56- 944篇-”考試只是一個過程”的想法

--

今天又聽到人在談論”考試只是一個過程”的這種說法。這句話明顯有一個矛盾,如果考試的內容,我們的教育,只是被教育來考試時篩選的工具,那代表那些課程只是工具而不是有意義的東西。而我們的教育卻教了我們很多這種沒有意義的東西,以至於他只是一個工具,考完試就應該忘記,也可以忘記。而我想這就是我們的基礎科學知識甚至更高階的學問輸給歐美國家的原因之一。

誠然考試的確有他篩選的作用,因此有些內容的確是考完試沒有必要記得的,但是有些東西不是,那些東西就是教育所應該給予的。

因此教育的內容應該包含兩個部分,考試完應該記得一輩子的,那就是有意義並且應該考試後還會的東西;另外就是為了考試的篩選作用而被教育的工具,那些工具是考試完就可以忘記的東西,他是一個過程,此兩者應該是非常不同的。

已經很久沒有看最近的學生所學習的內容,所以我並不知道現在的學生是學甚麼?我們的教育是否有教給學生應該記得一輩子的東西,以及考完就可以忘記的東西?尤其是前者是不是”應該記得一輩子的東西”的東西都有教?並且老師和學生有沒有那個體悟這些東西是應該慎重教育下一代的、是應該慎重學習的?這令我感到好奇。

不同的國家的素質或許差異在於,有的國家該教的東西有教,所以那些東西即使畢業很多年,該國的國民仍然會記得,這樣的教育就有達到他的目的。有的國家或許畢業後可以忘記的東西教太多,這樣他的國民就沒有學到重點。又或是有的國家的學生不知道哪些內容是應該慎重學習,終生記得的,那該國的國民就沒有基本素養。那些該會的東西絕對不是一個過程,而是一個目的,不是為了工作而經歷的過程,所以考試完可以忘掉,對於那些內容如果抱持這種態度,那或許可以被定義為功利主義,而我們與歐美國家的差異在於,對於不該功利主義視之(該終生記得的內容)我們功利主義視之,因此素養不夠,所以科學就落後歐美國家。

同樣的考試專業課程的論證也是一樣的,譬如藥師考六科,之所以考的科目,理論上就是重要的,不重要的考則是篩選功能的工具。因此理論上應該六科平均比較好的,如果有特別好的科目拉特別差的科目是不好的,因此這兩種情形應該要區分出來。但後者仍然是可以存在它的價值,就是它會分化為比較有特殊專業的藥師。

而考試可以是個過程的另外一種情形就是,因為社會是分工的,因此只要通過考試成為社會某種專業,那就達成社會的目的,應該考試就只是個過程。

但如果人人都只求成為”一個只會生存的社會有機體(organism called society having only living function)”,那這樣的社會就只會生存,而不會創新和進化,不求進化也怕會退化,那就也成了上述的功利主義只求出社會賺錢。因此是過猶不及的。

教育的功能一方面是為了使社會有機體有健全的四肢和五臟六腑得以存活,另外一方面有機體的組成成員必須分化出使得有機體可以進化和維持現狀的器官,藉由教育中包含該有的素養,並且那些素養有被將被分化為那些器官的前驅物所學習的內容。並且這些內容必須站在前驅物的觀點去設計,要有該有的底蘊之外,要能引導出他們有專業技能,但是又不能一股腦地丟很多難的東西讓他們如同蠱般的競爭,因為這樣只會產生很強的蠱和很受傷的心。

我們的教育是否有讓所有的人民知道一天喝水至少要2000cc?(每天的強制水流失是1.444......L,可見至少要補充這樣的水)除非是腎臟或是心臟有問題?還要運動與睡眠的重要性?有這些知識的人成為官員,是否有立法來保障人民?如果連這點都沒有做到,說科學多發達我看也是表面而已。

前陣子就有聽過北一女大學考不好,因為同學都是”人生勝利組”(多麼功利主義、階級觀念的名稱)而把同學全部刪掉的,我也曾經聽過有人推甄上雄女,結果成績不如同學而人生留下陰影的,那樣的人畢業多年仍然會夢見學校的考試沒考好、作業沒有寫之類…。當然台大(不知有沒有記錯)是說他們推甄的學生程度不輸大學指考的學生就是了。(推甄的題目對於指考在我當年而言是比較活,有同學數學只考可以考80幾,但是學測卻比較低。)

對教育沒甚麼研究,只是有感為文。

--

--

吳宗聰 (Tsung-Yin Wu)

寫寫日記、哲學、中國哲學、科學理論、科普和評論的Blog. blogger帳號tsungyi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