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23-914篇-淺談儒家"知識人"的概念

昨天晚上和網友私底下談一些事情,談一談實在感覺很失望,所以很感而發發了一些牢騷。想要淺談一下儒家知識人的觀念,

前期維特根斯坦/前期維根斯坦的理論不是很熟,只知道他說不知道就應該保持沉默。我覺得這是很糟糕的理論。

如果他的理論是正確的,那代表一個領域只能有一個發言者,就是該領域的泰斗。更甚的是,如果該領域的泰斗程度不夠,連他也應該保持沉默。這明顯就是沒有道理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真正懂的,每個人的程度也都差很多,不可能講說只有程度最好的那一個人甚至是沒有人可以談論某個主題。舉簡單的例子,就專業人士而言,你想問他問題,他可能也沒有空理你。前期維根斯坦的理論根本就太理想化,我們以前沒有遵循他的這一套倫理規則,人類的科學界還不是發展得好好的?況且居上位者可能沒時間或是不屑和下位者傳遞知識,那居下位者就只剩下一種路徑,那就是互相討論。人家道、佛雖然有類似的理論,但還不是會有入門的經典(文字),最後瞭解真理還是要靠文字以外的東西。

由上可以知道,下位者互相討論以求得一同進步是一回事,比較懂的人-居上位者,如果沒有幫助他們,那他們就只能靠自己自修或是互相討論提出新的理論是另外一回事,這樣的結局或許可能還是不如專業人士,或是有可能達到專業人士的程度(可能性比較低)。因此居上位者其實是有責任向居下位者傳遞知識的,這就是儒家所謂知識人的責任。

春秋時代沒有著作等身的概念,他們知識人當時施展抱負的手段就是當官,當然當官需要能力,不是人人都有這種能力。而孔子盡到知識人責任的方法就是開世界上第一個補習班,還有周遊列國。而今日,的確也不少科普作家,創作一些作品,使得非本科的人可以了解他們專業人士的知識圈中一些基礎的知識,這就會對全體人類有向上的助力。就我認識的人之中,也有程度很好的人,也有人真的用白話的方法使得人們懂他懂的東西,而且我覺得影響力還不小,真的感覺到很感恩。但是人真的不夠多呀!高知識份子這麼多,多少博士、教授…等,為什麼發聲的人這麼少呢?的確大多數的人都是自掃門前雪,這無疑是中華文化,但是絕對不是儒家思想。

就社會分工觀念,高知識分子之所以是高知識份子,是因為社會的資源比較多分配到他們的身上,因此他們的知識自然比一般人還要多,並不是他們比較偉大。因此他們的程度比一般人好就是理所當然的,因此他們就應該擔負起傳播知識的責任。程度差太多,一般民眾知道的東西太少,那就必須用一般民眾聽得懂的話講解專業知識的內容。而不是自認為高人一等,文人相輕,自古皆然,這也是中華文化,但是也不是儒家思想。

相較於其他中華文化圈的國家,知識的傳播做得最好的,我想或許就是日本。日本在世界史上已經取得不錯的地位,我想這和民族性是有關係的。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在歐美國家侵略亞洲國家時,科學都是遠遠落後其他歐美國家的,但是時至今日,可以說各個科學的領域都有日本人的成就,我們一般的教科書中就會讀到日本人的貢獻,譬如有機化學、前一陣子的抗癌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諾貝爾獎…等。這是很不簡單的,因為歐美國家的科學在各個領域都領先亞洲國家很多了,即使那些國家對自己國家的學者沒有私心,這種幾百年的差距要追都可以說很難追上了,更不用說日本人既然還可以追上並且對科學做了那麼多的貢獻,並且在很多領域和歐美人平起平坐。

我所說的”崇洋媚外”並不是外國的東西都不好,我自己也很欣賞很多外國人或是東西,我的意思是是否能像日本人在二戰或是科學上的成就一般,他們也是承認西方的科學比他們發達,但是他們不認為自己輸於他們,而以和他們平起平坐的心理去和他們競爭,甚至後來贏得勝利。

這就是我想民族性是差別的原因(可能強國都在溫帶,因為熱帶讓人不想思考),一樣一開始都是落後歐美國家的,但是其他亞洲國家不行,日本卻做到了。這或許就是中國什麼東西傳到日本都被日本發揚光大有關吧!(但是有些東西傳到日本會日本化,本質上就不是中華文化的東西了,譬如日本儒學之類。)

對於日本,其實我也不是很了解,看到他們很多老牌的公司都被台灣的企業收購,國內還有和長照相關下流老人和暴走老人問題(當然台灣是更缺錢的),之前也有看過他們的人因為很窮所以女性去拍A片的新聞。我想台灣和日本都不算貧富差距大的國家,但是現在貧富差距不大,不代表現在沒有”趨勢””以後貧富差距會大”。想到薪水不會漲但是物價會一直漲,老實說,我對未來充滿了不安,只能繼續的奮鬥下去,我對未來是不設限的,應該算是不相信命運的人。

吳宗聰 (Tsung-Yin Wu)

寫寫日記、哲學、中國哲學、科學理論、科普和評論的Blog. blogger帳號tsungyi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