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23–哲學群組老師PO出<專業之死>感想的一些想法

--

有參加一些古中國哲學群組,其中的師長不定期會PO出一些相關的文章,我對於這個領域當然是不行的,因為沒有他們專業,常常看他們PO的東西,不是很懂就是沒有看過。這個主題有它的意義,因為他在某個方面上是一種兩難(dilemma)

該書的網路介紹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反智像一道綿延不絕的線,蜿蜒貫穿著我們生活中的政治與文化面,

至於滋養著這條線的謬誤觀念則是:

民主就等於「我再無知,也可以跟博學的你平起平坐」

——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

他說的其實就是古中國哲學儒家中"名教"的觀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社會分工。你是甚麼職業,你就管你職業的東西,因為"成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儒家把這種不在其位,而謀其政的行為稱做"僭越。"以下摘自維基百科:

禮教,即禮儀教化,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樂文化,因其重視名份,又稱名教,即以名為教。禮教思想誕生於西周時期,其本質上是森嚴的等級制度和對性別、倫理、生活方式等的禮儀控制,伴隨著宗法制,統治影響著中華文明三千年之久。對名教系統的破壞行為稱為「僭越」。

《孔子家語》稱「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19]凌廷堪說:「上古聖王所以治民者,後世聖賢之所以教民者,一禮字而已」。魏晉時「名教」泛指整個社會人倫秩序。宋人袁燮《又乞歸田裡第一奏》:「公論弗容,士友交謫,皆以為名教罪人,臣實懼也。」[20]

如此看來,其實古中國哲學中很多思想其實在今日也是適用的。

"為何人們寧願相信網紅,也不願相信專家?"這也是儒家思想中,重視知識人(知識分子/讀書人)而輕優伶的原因。在今日看起來似乎有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傾向在,但是事實上,儒家似乎早就發現了演藝人員有影響力,但是由於沒有相關專業,會造成對群眾的負面影響-譬如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國家就有藝人帶頭說不要戴口罩之類的事情發生。(因為民主,所以他可以發言是沒有錯。但是就專業看來會死很多人。)(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不少台灣的藝人也發過和疫情相關的言論而被公幹的。)

相同的道理,華航機師隔離也是,就人權來講,最好都不用隔離(你怎麼不說有隔離就是違反人權?)沒錯,只要有隔離就是違反人權,但是大家都做了,因為這就是民主與專業的權衡。

因此,這本書我沒有看過,但是我想要就我微薄的了解,來嘗試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也就是"民主與專業的權衡。"

就我的看法,一般人為什麼要聽專家的意見?給個理由。因為在古代,不用給理由就直接要聽命令的就只有皇帝,皇帝自認為比一般人高等-他是天子,其他人都是庶民,所以他可以不用給理由就命令庶民。因此,我認為要庶民聽專家的意見,專家必須給理由

但是專家給的理由庶民怎麼聽的懂?庶民並沒有專業的知識素養,講了也可能白講,所以就必須教育專家必須讓民眾知道他們在做甚麼事,他們在研究甚麼?讓民眾對他們的專業有基本的認識,而不是把自己關在學術象牙塔之中,那你繼續去輕視文盲,沒有人會理你,你就自嗨自己是個學富五車的專家吧!

因此知識分子不但要教育民眾,甚至要像網紅這樣討好民眾。也沒有甚麼好抱怨,因為沒有人有必要聽你的,如果你甚麼解釋都不做。(除非試極權國家,可以都不用做就下命令)

是不是只有專家才可以給予相關的意見?當然不行,理論上就已經不行,考慮到現實更是不行。以台灣為例,一個蕞爾小國,政府的決策一定會受到政治力的介入,因此自由的其他聲音就有存在的必要,不然或許在做某些決策時,政府官員心中會淌血-我並不想這樣做,谁來阻止我?舉一個最近才發生,還熱騰騰的例子,就是關於機師隔離三天太短(政府的專業人員決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非政府的專業人員決策)[2]、楊志良(公衛專業人員)[2]和柯文哲(非專業人員)[2]都提出異議,並且的確被接納了,這證實了非專業人員的決策有時候可能會勝過專業人員的事實

特別需要注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的後來去向,因為在國民黨時代,這種發言和府方不同的,常常會在事後被算帳,譬如降職之類,因此這個人有這個道德勇氣出來說話,大家就要挺他,如果他後來被降職,那就要注意國家的言論自由發生問題。

這種例子在科學史上可以說比比皆是,主流科學本來就未必是正確的,譬如公衛學上的例子,在霍亂流行之時,主流都認為霍亂是由於某些看不見的氣體所造成,這些氣體會經由皮膚進入人體,因此當時的專家甚至建議不要太常洗澡,如此一來可以在皮膚表層形成一層保護膜,可以避免霍亂。而當時一個好像叫做Snow的人,他經由簡單的統計就發現,使用不同河流上下游的自來水廠罹病的比例不同,但他不是主流。後來的研究才發現,其中一家自來水廠在排泄人體排泄物的工廠的下游,符合微生物學中霍亂由糞便中的霍亂病原體傳播的理論。[3]剛好有一個表弟讀公衛系,他們最近好像要改成讀幾年並且要考證照???懷疑是否以後只有有證照的人才可以發表公衛相關的言論???以這次機師隔離的例子來說,竊自認為這樣是很不妥的。當然統計做為一門科學現在已經很專精了,在Snow之後又出了一個現代統計學之父-羅納德費雪[3],當我把他的事蹟和學物理的網友講之後,網友直接說-就統計學的愛因斯坦。

羅納德費雪一個人就建立了幾乎所有現代統計學的理論;之於愛因斯坦建立了近代物理兩大支柱中的相對論,還有他發現的光電效應促使量子力學的生成。的確像是Snow這種早期個人的研究可以推翻主流的事情,在現代可能不會發生了,因為現在有更堅強的理論支持著公衛學(和其他的科學)。但是就上面的例子來講,由於蕞爾小國可能會受到政治力的影響,所以專家說的話未必是真心話,他可能還希望有人出來幫她講話。所以還是需要有非府方的專業人士,或是非專業人士發言的言論自由存在

其他的例子像是物理學,主流認為量子場論是正確的,廣義相對論存在某些問題,當然這也不一定是正確的。

既然專家和非專家的程度相差如此之大,非專家提出自己的意見不就會混淆視聽?那要怎麼辦呢?當然就是回歸科學的原則,那就是-公開討論、公開驗證、重複驗證。譬如這次的事件,就是大家公開討論,如此一來,只要有基本的邏輯,高下就立判了!當然不能怪阿中部長,因為他只是發言人而已,決策當然不是他決策的,他之所以受人所敬重在於它夙夜匪懈的帶領我們度過一次一次的危機,而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與睡眠。只有呆子才會認為決策是他在做的,決策是由府方的一堆公衛專家所做的,他只是發言人而已。論專業,他也不是讀公衛的,因為他是牙醫,他甚至不像柯文哲是醫生、楊志良讀公衛。

另外,怎樣才叫做專業呢?醫師有修過藥學算不算藥學專家?醫師有修過公衛算不算有公衛的專業?就我的認知,有些醫師修過公衛可能比公衛所的還要厲害吧!所以我認為有好好上課的話,只要修過課,就可以上該科的大雅之堂,譬如修過有機化學和普通化學,就可以討論熱力學和動力學。我甚至覺得很可惜的是,和很多的物理學網友討論時,他們沒有化學反應平衡的那種微觀動態,巨觀靜止的概念。有時候一些之試給跨領域的人知道,感覺可以促進科學的進步。

我實在不知道為何台灣一定要學歐美國家改成全面後醫制?學生會比較知道自己想要甚麼?比較有愛心才會當醫生?我建議那些官員來看看後醫系的學生考後醫的主要動機是甚麼?是有愛心吧!但是我認為大多數都是因為收入比較高。這不是"後醫還是醫學系的問題",這是"就業問題"。如果大多數台灣的職業相對於醫科收入比較低,後不後醫,終究獨後醫的原因可能因為收入"比其他行業高"是主要因素。不認為是如同官員所想的"學生會比較知道自己想要甚麼"或是"比較有愛心才會當醫生"。改成全面後醫制之後的結果是不可知的,但是有人對台灣目前醫學生程度不滿意嗎?如果對現在醫學生的程度滿意,改成後醫制結果又是不可知,我認為維持現狀或是後醫系和醫學系雙軌制是比較好的選擇?畢竟我們可以兩種制度的優點同時擁有。後醫系的學生的確可能有多種專業,對醫學有所貢獻;但是今日的醫學生的程度好也是一個重點,這也是我們台灣的特色。台灣都可以在醫藥分業的制度上獨創一個雙軌制了,為何不能在後醫系和醫學系上面再創一個雙軌制?並且改善台灣醫師的醫療環境呢?至少不要讓台灣的醫師犯罪率世界第一吧?

醫療糾紛不斷 台灣醫生「犯罪率」世界第一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111030017/醫療糾紛不斷%20%20 台灣醫生「犯罪率」世界第一?utm_source=今周刊&utm_medium=autoPage

在這裡要強調我並不是無條件的支持藥師,我的完整觀點在此,藥師的程度好壞差很多,我不算是厲害的藥師(會看實證醫學論文的藥師才厲害)。同樣的,任何行業都是如此,厲害的和不厲害的(混畢業的)程度差很多,這是事實,讀過書的人都知道:

但是即使專家有教育,民眾是否能用這些基礎知識來做判斷與思考呢?這就要回歸到"教育的目的",以及是否有把"考試完仍要記得的東西記起來":

因此最後要談談「國文」這個科目本質的問題,或是更廣義的說「考試」本質的問題,或是說「教育」本質的問題。在我以前的文章已經申論過,「教育」一定包含兩個部分,「考試」完就可以忘記的;「考試」完仍然要記得的。因此我認為「教育」的成功與否,可以判斷於「考試完仍然要記得的東西」(譬如邏輯與理性)有沒有教給學生?

「考試完仍然要記得的東西」有沒有教給學生,這不是「國文」的問題,是「所有科目」的問題,因此分配好給每一科該教的內容之後,「國文」該教甚麼?自然就可以得到答案,「國文」包含「文化底蘊」是理所當然的,為甚麼?因為「108年歷史課綱」唐朝以前都當作古中國歷史帶過,也沒有教三國歷史[5],這個責任不是落到「國文」身上是落到誰的身上?-M574

另外,民眾也要有自己能判斷作者程度的能力(通常是依據組織能力和邏輯性來判斷),而不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歸給作者

結論:專業與民主如何取捨?

  1. 學校的教育要有基礎的邏輯讓學生考完試仍然記得一輩子。
  2. 另外,學校的教育也要使民眾有自己能判斷作者程度的能力(通常是依據組織能力和邏輯性來判斷),而不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歸給作者
  3. 專家必須教育民眾,甚至如網紅般使得群眾對專業有興趣。
  4. 回歸科學的原則,那就是-公開討論、公開驗證、重複驗證。
  5. 是不是只有專家才可以給予相關的意見?當然不行,理論上就已經不行,考慮到現實更是不行。以台灣為例,一個蕞爾小國,政府的決策一定會受到政治力的介入,因此自由的其他聲音就有存在的必要

在此要強調絕對不是幫共產黨廣告,共產中國是失去中國文化的中國,這次印度因為大壺節宗教群聚感染,一天感染40萬人,中國還PO出諷刺的照片就可以看出-古中國哲學儒家思想中,他們的"仁心"都被狗吃掉了。

參考資料:

[1]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危機?The Death of Expertise: The Campaign Against Established Knowledge and Why it Matters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3756

[2]影/柯文哲:入境都隔離14天…當初「誰」准機師僅3天

2020–12–27 12:17 聯合報 / 記者李承穎、莊祖銘/嘉義市即時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120940/5125173

機師染疫連環爆 專家憂:機組員隔離3天太短、太危險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擔心地表示)

2021–04–24 17:43 聯合報 / 記者陳碧珠/台北即時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120940/5411273

疫情升溫 楊志良批政策錯誤:機組員為何只隔離3天?

新頭殼2021–05–03 15:08:20 https://www.nownews.com/news/5255316

202105091019, 14, 19, 25

[3]西內 啟 統計學科普書

--

--

吳宗聰 (Tsung-Yin Wu)

寫寫日記、哲學、中國哲學、科學理論、科普和評論的Blog. blogger帳號tsungyi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