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62-我的夾擊原理

借用微積分裡面一個原理,我在2014年的時候發展出一種想法,我也把她稱作夾擊原理,那是關於對真理的追求,常常有經驗上的,和理論上的。

當時就認為經驗上如果有指出某些理論;理論上也有推導出某些結果。也就是經驗和理論夾擊出真理。藉由經驗和理論的夾擊就可能得到真理。

當然我也知道這種方法的限制,那就是我現在所擁有的經驗,我對於她的解釋未必是正確的;我目前認為正確的理論,其實也未必是正確的。

所以這個原理的前提就是,假設我們目前擁有的某些經驗和某些理論指向同樣的方向,則這個方向可能就是真理。舉一個我以前自己思考的例子:

經驗上,有些不太和人社交的人似乎會失智。後來看到一篇研究說,有一種新型的失智症發生在少和人社交的年輕人身上。

理論上,看國家地理頻道的時候,有一天看到她說我們下棋的時候,腦袋活化的腦區和辨識人臉的腦區一樣。這個腦區專門處理心理學中所謂"複雜圖形"的部分。

夾擊出來,我認為少和人社交之所以容易產生新型的年輕型失智,其實是因為少和人社交所以少看到人臉(心理學中所謂複雜圖形),因此複雜辨識人臉的腦區活動量變小所致。

由此可以推出,少和人社交的人要避免失智可以藉由下棋來避免。

後來在當年2014年就聽一個藥局學弟說有一個實驗叫做修女實驗,他們發現有下棋習慣的那組修女失智的比率比較低,和我的推測相符合。

中國字也可以活化複雜圖形的腦區,但是比起真的人臉,應該還是不夠,因為我推測之所以社交可以訓練到該腦區是因為人臉的變化是連續的,你和一個人社交時她所說的話對應她的表情改變是一植被你的腦所預測並且修正的一個連續過程。或許缺乏這個過程就容易失智。

學弟說那個研究是用西洋棋,或許圍棋也可以吧?但是我不是很會下。

我還考慮到相同的表型未必相同,也就是何謂[下棋]?我認為不是有下就有效果,應該是類似專業棋士,譬如打贏電腦深藍的那位棋王,當深藍一秒鐘可以下一億西洋棋步時,他可以贏電腦;當深藍一秒鐘可以下兩億西洋棋步時,他只能逼和電腦。

有效的下棋方法或許要背棋譜,看到一盤棋,腦袋中自動就會產生複雜的運算並且產生感覺。

所以人都需要一張臉,這是結論,不然你就去下棋。

202101040218, 34, 97, 138,144, 167

--

--

吳宗聰 (Tsung-Yin Wu)

寫寫日記、哲學、中國哲學、科學理論、科普和評論的Blog. blogger帳號tsungyi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