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19-凋零與新生

吳宗聰 (Tsung-Yin Wu)
4 min readJan 1, 2020

曾經看過一些網路文章,是關於安寧病房的病人死前對於照顧他們的護理師或是醫師吐露出人生最大的懊惱。我們人常常會發下豪語,諸如:抽菸得肺癌就得肺癌啦!我不怕啦!但是當時的他是"不知道"。真正得的時候後悔,才是真正的"知道"。對於人生虛度的後悔,最大的專家,應該就是在安寧病房和醫護人員吐露心聲的他們。

大多數的人總是後悔為了工作而失去健康,沒有多花時間陪陪家人。結果罹病了之後反而更沒有時間陪家人,變成這一生都花費在工作之上,此類的論述占了最大多數。然而我在此想要做一個翻案,工作一輩子換取金錢而令家人有好生活的人不在少數,因為我們觀察的地方是安寧病房,我們自然會觀察到工作一生後罹病然後後悔。如果我們訪問的是工作一生後沒有罹病的人,自然會得到他很慶幸自己年輕時有好好工作而可以給家人有好生活的結論。當然所謂的"工作一生"有很多種程度,有的是如同工作狂般的工作而真的幾乎和家人疏離了感情,有的只是每天規律的上下班,後者只能說是常態,除非哪天社會結構可以有所改變。因此我認為產生我們有不同想法的關鍵就是我們的"心",人對未知感到恐懼,當生病了之後去後悔無法改變的過去,自然會感到後悔,然後深沉的希望自己不曾花過多的時間在工作之上。但是這樣的人,我們排除那種極端的例子,他們是否有子嗣?如果有的話,是否會因為自己沒能多多陪伴自己的子孫而感到後悔?那是當然,但是他們是否有想過沒有子嗣而和他一樣罹病的人呢?如果有,那他可以知道自己是比他們還要幸福,而更極端的例子就是罹癌的產婦,為了使小孩能夠生出來,必須犧牲自己停止化療,使得自己的孩子越來越接近出世的同時,自己的生命漸漸地走向末期,於是在他的孩子出世之時,他的凋亡也造就了他的孩子的新生。這樣的母親是同時經歷過安寧而無子嗣到安寧而有子嗣過程的特例。因此我認為,我並非處於該情境的人,我是沒有資格去評論他們任何一個人的感受,但是凋零是否苦;新生是否樂,同樣的情境對於不同的人可以不同。對於一個有子嗣的安寧病人,他沒有想到和他一樣卻沒有子嗣的人的苦。對於一個同樣安寧病房的病人,他可能認為自己這生該做的都有做過了,他了無遺憾。因此凋亡是否苦?新生是否樂?夫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一切都是循環謝施,風水輪流轉。我認為我們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並且和追求要達成過猶不及的平衡。

近年來我遇過喪失的親人就是我的阿嬤,我很慶幸他沒有住進安寧病房,就住進安養院,因為缺乏運動而罹患肌少症,然後又失憶忘記他生前聲稱最愛的我這個孫子。他在一個晚上呼吸困難後昏迷最後我們給他拔管往生。他就這樣的走了。但是我很清楚他一生奮鬥的是甚麼?他奮鬥的是我這個他最愛的孫子的幸福,因此我的存在,就像是延續了他的生命。春蘭秋菊,功成者去。對他而言,他認為他的任務完成,他的希望完成,我就是他的希望[1],因此他大概可以安心地離去吧!他生前總是到家裡的神壇或是廟裡拜拜,拜的超勤,我超怕他得肺癌,我很慶幸他沒有得。因此我和他一樣相信死後的世界,總有一天一定會再相見。至於我是他凋零後的新生,我凋零前是否要有新生,我覺得看感覺,也要看另一半的意願,就看是否有那樣的一天吧!

35分 201912251620 模擬考

模擬考倒數53天 後中倒數137天

註解:

[1]寫的時候忘記其實阿嬤生前也很喜歡堂哥和我兩個弟弟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說:「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遠存在。」

海德格爾也指出: 「死不是一個事件,而是一種須從生存論上加以領會的現象。」對死亡的體悟,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在生存狀態 上的終極領會。「以死知生」,

從「死之悲」往往可以反思「生之歡」,既是對死的超越,也是對生的回歸。

醫師在目睹病人哀號求生、掙扎畏死的身心苦痛後,往往能悟出「生死哲學」

乃至於「生命意義」。

他們 面對病人的老病死亡,儘管表面維持專業與冷靜,但內心的激動與起伏,其實與一般人無異。生命的殞逝,使 得醫師反思生命的本質,同時在凋零中期許下一次的新生。

請以「凋零與新生」為題,書寫你對於生命的深刻省思。思索生命的起點與終點,正視生命的本質與價值。

--

--

吳宗聰 (Tsung-Yin Wu)

寫寫日記、哲學、中國哲學、科學理論、科普和評論的Blog. blogger帳號tsungyi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