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主義思維與相對論
"相對主義"在人類思想史上的發展出乎意料之外的早,古希臘、古印度和古中國都有類似的學說,他們的理論大概可以分成幾種,對於早期出現的客觀道德主義(絕對道德主義),譬如認為怎樣是對的;怎樣是錯的,像是打人是錯的;"修理打人的人"是對的,都有一定的標準。在心理學而言,這種二分法的思維比較常出現在小朋友,小朋友只會二分法,沒有辦法理解灰色地帶。
所以早期的人通常都比較偏向客觀道德主義,後來就出現"相對道德主義"(道德是相對的,有人打人沒有錯;有人打人有錯),甚至導致"道德虛無主義"(根本沒有道德的存在),而這樣的人可能是因為他是"唯物論者"(人死灰飛煙滅,因此不用怕自己作甚麼事情),後兩者又常常會導致享樂主義(既然沒有道德或是唯物論世界,想做啥就做啥。)
古希臘哲學的部分,維基百科說:
蘇格拉底是第一個專注於研究倫理學的希臘哲學家,這種努力或許是為了解決詭辯的出現,當時強調修辭學、道德相對主義、以及違逆雅典傳統諸神的詭辯技巧盛行一時(他們也用詭辯技巧違逆其他許多傳統)。詭辯者可以對當前的社會提出大量的問題,但卻沒有提供解答。
可以知道在當時就已經有相對道德主義者。
古中國哲學的部分,道家是相對道德主義者(主觀道德主義),相對於儒家的客觀道德主義。然而,道家的相對道德主義,最後導致了"道德虛無主義"。
主印度哲學也有類似的內容,佛教所說的六師外道中無作論者富蘭那迦葉被認為是道德虛無主義者。六師外道的滅斷論者阿耆多翅舍欽婆羅也被認為是唯物論者。
但是無論如何,當哲學家在討論道德時,他們在思考道德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時候,可能會導致道德不存在的可能性-道德虛無主義。但人們還是會認為有些東西一定是絕對的,那就是物理。
在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使得<物理學>脫離<哲學>成為<科學>的一員之後,沒有人會認為現實是不存在的,除了一些懷疑論者、虛無主義者、不可知論者......之外。
物理是絕對的,那代表,一個石頭重10公斤,對你而言是如此;對我而言也是如此,對任何人而言都是如此。
英格蘭詩人亞歷山大·蒲柏曾為牛頓寫下了以下這段墓誌銘:“ 自然和自然的法則隱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說:讓牛頓出世吧,於是一切豁然開朗。 ”
有一句玩笑話改寫了上面的墓誌銘:”好景不常,魔鬼喊了一聲:嘿!讓愛因斯坦降生!結果又恢復了往常的情况。”
<相對論>出現了以後,改變了人們對於物理實在的看法,本來對任何人都一樣的、絕對的質量、時間、長度......等,會因為不同觀察者所在的座標系而改變,也就是,古時候的哲學家會討論道德是相對的還是絕對的甚至是虛無的。這樣的問題也在實在中產生了。
如果道德相對主義有可能會導致道德虛無主義;自然相對的物理就有可能導致一切都不存在,是幻覺的虛無主義。我就遇過佛教的人學物理他真的這樣認為的。但是我是不可知論者,我的看法和休姆一樣:
詹姆士·包斯威爾在哲學家休姆去世的前一週拜訪了他,休姆向包斯威爾透露他堅定的將人在死後還會有來生的理論視為「最不合理的迷信」。
人生在世,最合理的假設就是人生只有一回,不應該浪費,因此把人生當作一場幻覺,我認為是不智的,但是由倫理學的討論到物理學實在太有趣,所以我把它紀錄下來。
愛因斯坦一直想要結合馬赫原理和廣義相對論,但是廣義相對論的宇宙加上馬赫原理是不穩定的。其實他運氣也不好,物理學目前認為世界有四大作用力:萬有引力、電磁作用力、弱作用力和強作用力,愛因斯坦在世的時候後兩者還沒發現,所以他生前的心血花費在統一場論都白費了。
後來有一個人推廣了愛因斯坦一直念茲在茲的馬赫原理,使得除了廣義相對論認為慣性質量是相對的之外,其他所有的東西都是相對的,那就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F%E5%BE%B7%E7%88%BE%C2%B7%E8%96%A9%E5%85%8B%E6%96%AF )孟德爾·薩克斯的統一場論。
我一直很好奇其他理論對於新觀察到的現象是否符合,但是每次新的科學新聞都沒有報導,量子力學的專家,集海森堡和薛丁格大成,提出提出狄拉克方程式而得諾貝爾物理獎的狄拉克對於相對論很有意見,他說:
差不多是廣義相對論發現後半個世紀的 1958 年,向來以話語鮮少而著稱的量子力學奠基者之一的狄拉克(Dirac),在他那篇向英國皇家學會提出的論文中,曾於檢驗了廣義相對論的正則哈密頓量(Hamiltonian)後,一而再地(一次在摘要、四次在結論)強調:「四維時空對稱」不是物理世界的基本對稱。簡單來說就是時間在物理上不可能等同空間,所以世界並不擁有如廣義相對論所宣稱的絕對四維協變對稱。[1]
但是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學物理的網友說他不懂狄拉克為何這樣說,他說在微分來看,廣義相對論的時間並不等同於空間。(時空一詞源自於廣義相對論,就是時間和空間一樣是一種維度,所以稱作四維,而不是我們平常認為的三維)。我這網友說微分看來時間和空間還是不同的,他也不認為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
這位狄拉克也反對量子重力論,不是反對結合的可能性,而是反對當前結合的方法。也就是在數學上我們常常會忽略太小的數值,但是在目前的方法上有忽略無限大數值的情況,他說道[2]:
量子場論重整化的過程中有忽視無窮發散的出現,但是在數學上只有忽視極小值,所以狄拉克無法解受重整化。量子場論是目前結合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得到的理論,對於很多數值可以求到精確的數值,主流科學界釋認為廣相存在某種問題以至於無法和量子場論統一。
基於對數學美的要求,狄拉克不能接受使用重整化的方式去解決量子場論的無窮發散。一場演講中,他說到:
…如果你對積分範圍作了截斷,你便引入了一個非相對論的情況,並且破壞了相對論不變性。如果代價只是破壞了相對論不變性,量子電動力學仍可以在一個合理的數學架構。然而比起背離基本的數學原則忽視發散,相對論不變性的破壞問題還要小的多。
量子電動力學在作高階微擾計算上,得到了某些無窮大的結果。這在物理系統中是不合理的。因此一種叫作重整化的計算技巧被發展出來作為權宜之計,然而對此狄拉克無法接受這種作法。
1975年的一場演講中,他發表了這樣的看法:我必須說我對於這樣情況相當不滿意。因為這樣一個『好的理論』以一種隨意的方法忽視了來自於方程式的無窮發散。這不是明智的數學。明智的數學可以忽略一個極小的值,但不能因一個值為無窮大而捨棄它。
拒絕接受重整化使他在研究上漸漸遠離了主流。
他從他寫下的哈密頓形式出發,試圖讓量子電動力學建立在「合邏輯的基礎」上。他找到一種更新的方法來計算異常磁偶矩,並且以海森堡繪景重新推導了蘭姆位移。但儘管付出巨大的努力,狄拉克終其一生仍未能發展出滿意的理論。
1950年代晚期,狄拉克將它發展出來的哈密頓方法應用到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這當中牽涉到重力場量子化的問題。
這位狄拉克就是藉由狄拉克方程式預言了反物質存在的物理學家,算是我滿欣賞的一個物理奇才。(超級強調數學美的形式主義者)
其實我解釋自己的名字,除了"繼承先人的智慧"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解釋就是"崇拜聰明的人"。我的一生中崇拜的人物很多,愛因斯坦算是滿早期,因為感覺他那篇<愛因斯坦自選集>出現在國中課本中的<我心目中的世界>寫得很好,而且他好像很厲害(相對論好像很厲害)。像在想想實在是沒有道理,就是崇拜厲害的人,當年根本完全不知道相對論的概念。這樣的人還不少,像是我高一的時候就崇拜解決費馬最後定理的數學屠龍手懷爾斯......等很多啦!但是我不會變成死粉,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至少現在是"比較"有了。這是因為日本作的格鬥遊戲<格鬥天王>的緣故,裡面有一個常駐的頭目叫做路卡爾(Rugal),他的特色就是他是一個武術家,因此他會學別人的武術,並且改良成自己的版本。除了別人的武術,他也有自己的武術。(但是我是注重著作權的人,因為我了解到自己想的東西瞬間變別人的那種不公平的感覺。維基百科的著作權是公開的,你註明來源就可以直接引用。維基百科的目的其實是打倒著作權。)我算是受他影響很深吧!所以我不會變成死粉,老實說,我認為一個人變成死粉真的滿可憐的。好好一個人喪失懷疑和思考的能力。你怎麼知道你寫的一定是對的?就我的看法,寫穿越時空理論的新聞,沒有提到數學解未必具有物理意義的都不及格!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所以我發現自己受到國文課本影響超深,而且我懷疑我們的國文課本到底是誰編的?怎麼會有<麥帥為子祈禱文>?文中讓當年的我見識到,一個父親寧願讓自己的小孩不要過著安逸的生活,也要他有高尚的品德。然而意外地和中華文化還滿接近,中華文化之中,國文課本中出現的"孤臣孽子"、"三折肱而成良醫"、"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等不勝枚舉,其實都有類似的道理,這在哲學中稱作"共相"。從苦難中得到真正的智慧,安貧而樂道。但是他既然選了<麥帥為子祈禱文>,是不是也要選<心經>或是<祭城隍文>......等?所以我真的覺得我們的國文教育怪怪的,而且只有我受影響的樣子,出了社會,電視每天所報導的,我發現一個大家真正所奉行的真理:
那就是有錢最大啦!沒有人在意知識和道德之類的東西。
M566
參考資料:
[1]2015/10/15時間存在與否? — 《相對論百年故事》 https://pansci.asia/archives/86499
[2]維基百科狄拉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F%9D%E7%BD%97%C2%B7%E7%8B%84%E6%8B%89%E5%85%8B
202101301545, 7, 71, 112, 118, 125